4001606928Mon. - Fri. 10:00-22:00

2017中国消费者调研:健康新热潮、90后的崛起等值得关注的趋势

2017中国消费者调研:健康新热潮、90后的崛起等值得关注的趋势

编者按:中国消费者变得越来越理性,并且表现出鲜明的多样性。光靠吆喝,商品本身乏善可陈的品牌商难以在中国市场走远。好消息是,无论是传统或新兴品牌,国产或外国品牌,只要抓准目标群体的喜好并提供有品质的商品,你就能在这个生机勃勃的市场获得中国消费者的青睐。

来源:麦肯锡

原标题:2017中国消费者报告_“双击”中国消费者

获取完整版报告pdf:九枝兰网络营销(jiuzhilan)公众号对话框内回复“消费者报告”

十几年前,人们心心念念的是让辛苦赚来的每分每角发挥最大效用。如今,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中国消费者对品质高、价格高的产品开始青眼相加,并且越来越舍得在服务上花钱。

不过,钱包鼓了意味着选择就多了,如今中国消费者的选择范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品牌商如果想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取得成功,就必须掌握一项关键技能,即懂得中国消费者是如何做出重要决定的,因为这直接关系着他们买什么和不买什么。

通过深入调查消费态度和消费行为,我们发现了中国消费者群体具有鲜明的多样性,每一个细分都具有独特属性,而这些独特性又决定了各群体的消费习惯。在今年的调查中,我们访谈了近1万名18至65岁的中国消费者,他们来自44个城市和7个农村乡镇。在过去十几年我们对中国消费者的所有观察之中,有一点在今年的调查中非常突出,即“中国消费者”作为一个整齐划一的群体已经不存在,而是形成了鲜明的多样性。这意味着识别消费者行为演变的大趋势固然重要,但这已不能再对消费者行为给出细致入微的洞见,无法帮助营销人员做出决策。

本年度报告中我们将探讨以下四个关键趋势:

第一,消费者信心达到10年来新高,但风险仍在。一边是高房价、大笔的子女教育费用以及老龄化社会中照顾老人的负担,另一边是收入增长缓慢和物价上涨,这些给中国消费者原本光明的前景蒙上了阴影。
第二,重视健康,但中国消费者对健康的理解并不一致。而且与西方的健康观念也不一样,这影响着他们的消费决策和生活方式的选择。
第三,中国“ 90后”正成为消费新引擎。他们是出生于互联网时代、年龄在17至27岁之间的 “数字原住民”,他们工作赚钱、自己决定怎么花钱。
第四,中国消费者对全球品牌和本土品牌的认知更为细致。对于追求品质、价值和服务的中国消费者来说,品牌归属地变得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了。

趋势一,消费者信心达到10年来新高,但风险仍在

自我们上一次中国消费者调查以来(于2016年初开展),消费者信心显著上升,达到了10年来新高。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从2016年春季的低点100上升到2017年8月的115,超过了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夕的指数值。

我们近期的另一项调查显示,在消费者信心持续走强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自由支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消费升级的驱动,即消费者倾向于购买更高端的品牌。

5.1

那么,中国消费者的信心会持续上升吗?也许会,但这样的猜测是有风险的。尽管过去15个月里消费者信心呈上升态势,但在过去的十年里整体趋势却变得更加不稳定, 2012和2013年信心指数跌到了97,有过多次升至107,也出现过再度跌落低位。

由于整体经济和家庭的负债率很高,中国消费者有充足理由对未来持谨慎态度。2017年,中国经济的整体杠杆率达到创纪录的266%。与此同时,中国家庭的杠杆率达到50%,为政府有统计数字以来的最高值,尽管仍低于发达国家。而作为消费动力的收入增长,其增速则明显放缓,从2012年的10.1%降至2016年的6.3%。

另外,尽管政府出台了多项措施为房地产市场降温,高房价(尤其是一线城市的房价)仍然是一个突出的问题。长期来看,家中老年人的照顾成本持续增加,尤其是与此类护理相关的医疗费用,将成为中国消费者预算中的最大支出之一。

趋势二,重视健康,但中国消费者对健康的理解并不一致
薪水增加意味着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花在保健和健身上,这是中国经济繁荣带来的一个积极结果。与西方社会一样,这在富裕的城市人群中最为明显。
过去十来年,我们一直在追踪中国消费者对健康的态度。我们注意到,重视健康以及饮食、运动和环境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的人在过去几年大幅增加。我们的调查显示,有65%的中国消费者追求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2016年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承诺要在饮食、健身和医疗服务等方面采取措施。

中国式健康生活
一般来说,中国消费者对健康生活的理解与西方人的观点有很大不同。后者强调高强度健身,辅以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低脂肪的饮食,而中国人历来注重身心兼修的和谐平衡。食物的价值体现在其特定属性上,例如“热性”或“凉性”,而传统的健身运动,如太极拳,动作平缓且专注于修复正能量流动。

当然,中国消费者对健康的看法也并不一致。在本年度调查中,我们根据消费者对健康的不同态度,划分出了五个类别。具体类别特征及案例请见完整报告。

5.2

5.4

但是,富起来也隐藏着一个更令人担忧的迹象。千百万中国人如今吃得到,也买得起种类极大丰富的食品,人们不断变粗的腰围似乎说明了这一点。中国30%的成年人,近3.2亿人超重,约6%的成年人肥胖。与西方国家居高不下的肥胖率相比,中国的数字仍属偏低。但从绝对数量来看,今天中国的超重人口居全球首位。

认知与实际的矛盾

虽然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同健康生活方式的好处,但有时认知与实际不一定吻合,而且这种矛盾还颇具中国特色。例如,我们的调查显示,尽管常温酸奶不含对消化系统有益的益生菌、活菌和酵母菌,39%的消费者还是认为常温酸奶与冷藏酸奶同样健康。

中国消费者普遍认为食品安全至关重要。41%的受访者表示只选择自己信赖的餐馆用餐,因为知道那里的食物是安全的;60%的受访者声称尽可能选择在家做饭,主要是担心食品安全。

关键要点
“简单生活家”、“健康平衡族”和“运动爱好者”这三个关键群体会越来越重要。企业需要深思熟虑如何传达信息和展开营销。深入细致地挖掘这个庞大而复杂的消费群体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尽管中国人的健康观念才刚刚培养起来,但对高瞻远瞩的公司来说,这恰恰是与行业协会、教育组织和监管机构开展合作或结盟来塑造人们认知的绝佳机会。

精心策划的多平台营销战至关重要。从事健康和健身行业的企业不能只考虑产品,还应考虑多样性和广泛性。例如,通过利用保健和健康信息开发庞大的在线社区,企业可以打通产品和生活方式主张之间的联系。

趋势三,中国“ 90后”正成为消费新引擎
在今年的研究中,我们对增长最快、影响力最大的中国消费者群体之一的“90后”有了新的认识,他们是1990年至1999年间出生的年轻人。近年来,尽管许多报告将中国的年轻人归为“千禧一代”,但这个词并没有完全抓住这一群体的独特性。这一代人的行为和态度不仅与老一辈中国消费者大相径庭,而且与我们称为“80后”的消费者也有显著差异,而媒体报道则常常把“ 80后”和“ 90后”混在一起。此外,中国“90后”与西方的“千禧一代”也不一样。“90后”在一个连他们父母都感到陌生的中国长大,这个时代财富大量增长,人们广泛受到西方文化和新兴技术的影响。根据我们的预测,“90后”消费群体占中国人的16%,从现在起到2030年,他们将贡献中国总消费增长的20%以上,高于其他任何人口类别。

我们发现这是一个具有多样性的消费群体,他们对成功、健康、家庭、品牌和产品以及个人未来所持的多元看法足以证明这一点。因此,探究“90后”如何定义成功,或者他们如何选择品牌和产品,往往会出现各种截然不同的答案。根据信念和态度,我们将中国“90后”细分为五类群体。具体类别特征及案例请见完整报告。

关键要点
“90后”作为一个很有前景的消费者群体将对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产生显著影响。

品牌商应将新兴的消费群体纳入自己的总体规划。“90后”每一个细分类别皆有差异,且较之西方“千禧一代”也大不相同。企业如果能精心设计和讲述品牌故事,引发消费者的共鸣,将会获得莫大优势。懂得“90后”每一类细分的具体动机,就能够更有针对性地为每类细分量身定制营销方案。

尽管一线城市仍是重点,但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年轻人也值得密切关注。这支庞大的消费生力军对自己未来的花钱能力抱以乐观态度。在电子商务的有力支持下,抢先进入这些市场的企业将筑起显著优势。

趋势四,对全球和本土品牌的认知更细致
在往年的调查中,我们看到中国消费者对外国品牌兴趣浓厚。渐渐地,人们的视线转向了本土品牌。近年来,中国消费者开始密切关注那些主打性价比的品牌。在本次调查中,我们观察到中国消费者对品牌选择有了更细致的认知。在大多数所调查的品类中,品牌归属地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了。现今消费者对自己想要什么非常明确,无论是本土品牌,还是外国品牌,要求都是一样的。首先,要物有所值。其次,产品品质要好,而且能满足个人偏好。最后,售后服务要到位。
在我们调查的17个品类中,有8个品类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偏爱本土品牌,因为能满足上述三个方面的要求。国产品牌主导鲜奶、生鲜食品和家禽只是因为外国品牌在生鲜类别上没有竞争力。加在一起,这些品类占到中国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一半多。

5.5

在许多情况下,国产品牌已成为强有力的竞争者,尤其是个人数码产品和个人护理品,国产品牌在过去五年中奠定了自己的地位。

2012年国产品牌占个人数码产品43%的市场份额,而2017年则升至63%。在个人护理品市场,2012年国产品牌为61%,2017年则提高到76%。

我们的调查显示,品牌归属地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了。但这也引发了消费者的困惑,因为品牌归属地和产品制造地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公平地说,当中国消费者选择了国产品牌,并不是因为产地,而是因为他们相信国产品牌更有价值、产品更适宜,服务也不错。

在其余的六个品类中,消费者对外国或国产品牌没有明显偏好。然而,在外国品牌更受青睐的产品,即婴儿配方奶粉、化妆品和葡萄酒,优质和大品牌成为消费者决策的关键因素。在这六个品类中,64%的消费者表示会为优质耐用的产品支付溢价;46%的消费者表示,如果经济条件改善就会购买国际品牌产品;超过一半的消费者相信知名品牌的质量总会更好一些。

国产品牌和外国品牌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
然而,就像之前重视健康的消费者所描述的那样,在品牌选择上,认知与实际不一定吻合。

5.6

许多人认为,很多早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化品牌,如玉兰(Olay)、碧柔(Biore)和旁氏(Ponds)源自本土。在酸奶产品中,45%的消费者以为法国的达能(Danone)是国产品牌,48%的消费者则把日本的养乐多(Yakult)当成国产品牌。另一方面,一些国产品牌把自己包装成国际范儿,往往被消费者误认为是外国品牌。45%的受访者以为婴儿奶粉品牌贝因美(Beingmate)是进口品牌。在服装品类中,76%的消费者更青睐本土品牌,例如上海的休闲服品牌美特斯邦威,被45%的消费者认为是外国品牌。

关键要点
一旦满足了消费者日益细化的需求,外国和本土品牌都有望实现增长。

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在那些国产品牌更受消费者青睐的领域,对定价、品质和服务多下工夫会比较容易弥补与竞争对手势,如产品的安全性及强大的号召力,面临的挑战会更大。在的差距。对于本土品牌而言,如果想构建外国品牌的那些优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组建合资公司和实施并购。

结论

再也没有一个整齐划一的中国消费者群体了。人口结构和地理区位的演变对市场重新整合和划分,形成了具有鲜明多样性的消费者群体。

这些消费者的自主意识明显增强,年轻结构更加年轻化、重视健康、对品牌的认知更成熟,对购买的产品和服务要求也更高。跨国公司和本土公司必须理解和把握消费者的细微差别,才能打造有吸引力的品牌和产品特性。